《人民政协报》| 东软医疗:科技战“疫”,诠释民族医疗设备企业担当

2023-10-18
129
徕斯医疗
徕斯新闻

《人民政协报》| 东软医疗:科技战“疫”,诠释民族医疗设备企业担当

发布时间:2020.06.04
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人民政协报》刊发科技战“疫”文章,详细介绍了东软医疗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突出表现,并回溯了公司20余年持续追求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的不懈努力。
全文转发如下:


“我国之所以能够快速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和医疗装备国产化有很大关系。如果在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上被人卡脖子,我们会为此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CEO武少杰说出这番话时,脸上既有自豪,也流露出隐隐的担忧。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CT设备因其高效、灵敏的特性,成为各地医院诊断病情不可或缺的利器。然而,CT检测工作量激增却带来了新的问题——CT设备短缺、CT扫描易导致医患交叉感染,以及基层医院诊断经验不足等短板,极大限制了CT在快速确诊中的作用。这时,作为国产医疗设备行业领军者的东软医疗,凭借自身20余年的深厚积淀,发挥在软硬件结合方面的突出优势,从医院面临的痛点和难点出发,果断采取一系列抗疫行动和措施,以责任感和创新力帮助疫区纾难解困。
积极应对,火速驰援

疫情暴发后,东软医疗在第一时间组建了由公司CEO武少杰亲自挂帅的应急指挥中心,全面调动生产、研发、物流、服务等资源,尽全力向国内乃至世界各主要疫区提供支援。一批又一批的东软医疗人,相继奔赴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和无数医护工作者一同奋战在抗疫最前线。
1月23日,正值除夕前夜,东软医疗接到大连市某传染病医院的电话,该院刚刚收治一名确诊病例,急需一台CT设备应对后续病情的诊断。东软医疗当即成立项目组,特事特办简化流程,仅用3小时就完成发货,同时增派4名工程师赶赴医院,夜以继日连续加班,创下18小时完成装机的纪录。
1月25日,武汉市防疫指挥部举行调度会,决定借鉴非典时期“小汤山医院”的经验,开工建设武汉雷神山医院。得知这一消息,东软医疗董事会迅速作出决策,向武汉雷神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分别捐赠一台高端CT以及智能医学影像云平台、远程高级后处理软件,价值2700万元,成为行业中最早提供物资援助的企业之一。2月5日,雷神山医院主体建设完成,项目进入最后的施工冲刺阶段。为了保证医院能够及时交付,尽快开始收治病人,东软医疗的工程师们克服种种障碍,两天两夜不眠不休,终于在医院交付的前一天完成了最后的装机调试工作。
3月中旬,国内疫情开始趋向稳定,中国以外累计确诊病例首次超过中国。东软医疗联手国内和法国的放射学专家,借助远程会诊平台,向肯尼亚同行实时分享了疫情防控及相关影像学诊断经验,帮助当地有效提升疫情应对能力。随后,东软医疗又分别向巴西、智利、厄瓜多尔、泰国等国紧急交付近百台CT和方舱CT。据统计,在不到百天的时间里,东软医疗累计向全球发运近500台大型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用“中国智造”为全球抗疫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守护医患,“雷神”出击

“创新战疫”是东软医疗抗疫行动的另一条主线。疫情蔓延初期,由于医疗防护资源不足等原因,院内交叉感染成为医务人员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东软医疗组织所有研发力量展开针对性攻关,在短短7天内推出了“雷神”方舱CT,凭借创新速度跑在了疫情发展的前面。正如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东软医疗董事长刘积仁博士所说:“当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东软医疗作为一家技术型公司,有责任第一时间行动起来,用技术创新为医疗带来改变。”
2月16日,数台“雷神”方舱CT在东软医疗下线并发往湖北、北京、广东、新疆等地。由于使用独立的检查单元,“雷神”方舱CT能在医患零接触的条件下实现隔离检查,极大降低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为例,该院此前共有6台CT,分别分布在门诊二层、急诊地下一层以及病房楼。发热患者前往上述地点进行CT检查,需要穿越数个人员密集区域,极易造成病毒交叉感染。而“雷神”入驻该院后,被部署在距离发热门诊50米外的空旷场地,发热患者只需单独前往,由医生在隔离条件下完成CT扫描,有效降低了医患交叉感染的风险,也有利于缓解患者就诊时的心理负担。
携手临床,共克疫情

去年9月,东软医疗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院士团队)共同成立“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暨呼吸影像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联合实验室”,旨在探索医工深度合作新模式,开展呼吸系统疾病的筛查、诊断及救治方法研究。
此次疫情期间,东软医疗依托该实验室,聚合广州医大一附院、吉大一附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等数百家机构,专门组建“新冠肺炎智能影像联盟”,携手开展新冠肺炎早期筛查的相关研究,并很快推出了新冠肺炎智能辅助筛查系统———“火眼AI”,将其作为新冠肺炎早期筛查、病灶快速检测、疗效评估和病情进展分析的综合科研应用,在疫情期间免费使用。
此外,为进一步帮助重点区域和基层地区防控疫情,东软医疗还组织、供应大批搭载5G技术、火眼AI以及NeuMiva智能医学影像云平台等科研应用的车载CT,随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深入医疗资源紧张、诊断经验不足的地区,克服极端环境困难,顺利完成多次救援任务。
自主可控,才有底气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从扶持产品技术研发、加快产品审批上市、鼓励采购国产设备等角度入手,着力提升国产医疗设备的创新能力,推动实现国产化替代。我们看到,这一系列立足长远的措施在这次疫情中已初见成效。以东软医疗为代表的国产医疗设备企业,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表现了勇于担当、能打硬仗、不计得失的优良品格,发挥了本土企业在医疗物资生产、研发、调拨、配送方面的独特优势,践行了民族品牌在大灾大难面前的使命担当。
3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这场疫情的发生,让整个国家愈发深刻地认识到,防疫战也是科技战、创新战。对于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而言,在关键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才是保障国家安全、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根本所在。谈及此事,东软医疗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江根苗深有体会。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医疗设备市场被几家国外公司长期垄断,采购一台CT动辄花费六七十万美元,服务和配件价格更是高得出奇。据统计,直到1998年,我国CT总量还仅有3800台左右,其中一半来自国外淘汰的二手设备。进口设备价格昂贵,使CT扫描成为百姓看病过程中难以负担的“奢侈品”。面对困境,1989年,时任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教师的郑全录、李甲递、江根苗等人,凭着一腔知识报国的热血,毅然决定研发中国自己的CT。
“当时我们没有任何基础,技术、人才和供应链资源几乎都是空白。”江根苗回忆说,“但我们知道,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要想实现突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自己一点一点研究摸索,逐步掌握CT制造的核心技术和工艺。”
1994年,不懈的坚持迎来曙光,中国第一台CT原型机终于在他们手中诞生。1995年,项目产业化面临困难,时任东软集团董事长的刘积仁博士毅然决定冒着风险将项目并入东软进行孵化。两年后,中国第一台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CT在东软下线,国产CT首次实现产业化。很快,进口CT品牌开始纷纷降价,中国百姓的检查费用也随之降低了一半。
20多年后的今天,东软医疗已经发展成一家拥有CT、MRI、DSA、GXR、PET/CT等九大产品线、业务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的跨国公司。他们用自身行动印证了,只有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企业乃至国家发展的主动权。

既要有先手,还要有高招

《贞观政要》中,魏征用“备预不虞,为国常道”劝谏唐太宗李世民,治国理政中要居安思危,常备预防措施。当前,世界形势错综复杂,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风险。如何防范“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为国家安全提供战略性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已明确原则: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反映出我国在公共卫生体系和疫情防控机制建设方面,还存在继续提升和完善的空间。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医疗物资储备不足的问题。此前已有多位政府及业内人士建议,应进一步健全我国公共卫生防护及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补齐体制和机制短板。具体可行的措施有:一是加快建立和落实国家医疗物资战略储备管理体制,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体制联动的储备体系,确保医疗物资储备充分、来源丰富、主体多元;二是充分发挥国内医疗物资生产企业优势,将储备能力跟生产能力相结合,提升产能储备力度,形成持续的保障能力;三是加强物资供应链体系建设,确保出现应急需求时,物流高效运转、供需对接顺畅,使医疗物资能够快速调运到一线医务人员手中。
驾驭风险,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点执政本领之一。只有顺应自然和历史规律,时刻准备、严密防范,健全各类风险防控机制,才能真正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