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魄集聚人才
日前,湖北省科技厅发布2022年度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单,襄阳市入围的10家企业中有9家在襄阳高新区,其中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回天新材)连续两年上榜。2022年,回天新材产值逆势增长超过30%。
“专业的人才团队是回天新材逆势而上的核心基因。”回天新材董事会秘书章宏建介绍,2022年初,公司引进博士和硕士138人、高端领军人物9人,推动了回天新材新增长极加速崛起。目前,公司主导制定的23项中国胶粘剂行业标准、拥有的196项专利,让回天新材一直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除了龙头企业聚集人才外,襄阳高新区打造的162家科研平台、36家“双创”载体,日渐成为汇聚、孵化人才的“摇篮”。
2022年12月,襄阳航空研究院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湖北省航空装备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专家评审。该院自2019年在襄阳高新区运营以来,已汇聚12名教授、50余名博士硕士、60余名本科生在此从事研发生产,落地了装备隐身、大型工业无人直升机、机柜及数据中心高效冷却设备等5个产业化项目,孵化了5家高科技企业和一大批航空航天及新材料领域专业技术人才。
数据显示,襄阳高新区人才资源总量超过6万人,其中博士559人、硕士3851人。近3年来,先后引进院士11人,国家、省级重点人才计划专家16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1269人、人才团队98个、高校毕业生近2.5万人;入选襄阳隆中人才支持计划156人、创新创业团队25个,占全市总量50%以上。
实举措培育人才
湖北也能发展玻璃棉产业?面对河北等地玻璃棉企业家的质疑,张洋没有退缩。
“华中地区市场有限,我们也不懂技术,当时非常艰难。”9年前创业时的艰辛,湖北嘉辐达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嘉辐达)董事长张洋至今记忆犹新。“现在,公司拥有专利60余项,培养研发人才40余人,发展成为华中、华南以及西部地区最大的玻璃棉生产基地。”张洋说。
目前,嘉辐达拥有4条国际标准数字化玻璃棉生产线。其中一条是国内唯一的超细玻璃棉生产线,产品用于航空航天以及精密仪器制造。嘉辐达从2014年起步,2017年公司被省经信厅评为“隐形冠军”,2021年被省经信厅评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中国保温材料行业的一匹“黑马”。张洋也成为玻璃棉产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了玻璃棉行业新国标(GB/T17795)的编制。
襄阳高新区通过有计划分类别遴选一批优秀人才进行针对性、持续性培养扶持,打造了一支产业专家队伍。2021年,2人入选国家重点人才计划,实现本地人才入选“零的突破”;2022年,2人入选省青年拔尖人才。
同时,襄阳高新区紧盯16万产业大军,以工代训6.5万人次;举办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班119期、培训产业工人5055人。2022年,高新区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等校签订政校企合作协议,定向培养学员718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智能汽车(襄阳)产业学院第一批536名毕业生中有200余名到东风股份、康明斯、比亚迪等企业就业;比亚迪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比亚迪学院,开设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汽车两大专业,2年招生330余人,迈出了企业人才定向培养第一步。
好生态留住人才
营造一流人才生态,需要一流政策支撑。
2019年,襄阳高新区出台“车城英才计划”,推出人才新政“黄金20条”,3年投入2.5亿元以上,推动政策的实施。
“这是建区以来首次召开的高规格的人才工作大会,印象非常深刻。”2021年襄阳高新区518名首届“车城英才”之一——湖北航宇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韩峰说:“人才评选让我们有了荣誉感、成就感、归属感。”
“聚焦人才事业发展关键小事,提供周到细心服务,着力打造一流人才生态。”襄阳高新区党工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要紧紧围绕人才发展所需,构建要素丰沛、拴心留人的“生态圈”,让人才如鱼得水、如鸟归林。
襄阳高新区为了留住人才,率先探索建立薪酬激励机制。3年来,已累计为97名人才兑现奖励680万元;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以个人年收入和税收贡献作为评价要素,首批8名企业人才比照享受市级拔尖人才待遇。
“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在襄阳高新区日益显现。汇尔杰与中国科学院刘嘉麒院士合作,建成国内最大的玄武岩纤维生产基地;与中国工程院徐卫林院士合作,解决高端防护面料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超卓航空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引进高端人才,突破领域关键技术,成为襄阳市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襄阳高新区新一轮人才政策已经出台,高新区因人才而立、因人才而兴、因人才而强、因人才而荣的发展大势将更加巩固。
(图片来源:襄阳高新区)
(责任编辑:范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