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松山湖科学对话从0到N谈创新  院士专家献策高质量发展

2023-10-18
116
徕斯医疗
徕斯新闻
  为有效汇聚科技创新思想,打造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具有全国影响力、高水平、前瞻性的智库交流平台,4月25日,以“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3松山湖科学对话在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举行。20位来自物理、经济、生物、通信等多个领域的院士专家汇聚一堂,围绕基础研究、前沿技术、产业创新、人才培育等领域展开深入讨论。

  本次会议由松山湖管委会指导,《中国科学院院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办,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五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会特别活动。

  从0到N

  科技机制体制改革“试验田”生机勃勃

  作为科技机制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过去5年里积极探索将前沿科技创新活动同产业化发展深度融合的方法,并成功加速了一些重要原创性材料研究成果从1到N的产业化应用。

  “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表示,松山湖一直在探索用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路径,努力构建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生态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围绕如何将前沿科技创新活动同产业化发展深度融合,分享了实验室5年来的探索经验。他强调,要依托一流的团队实现从0到1原创性突破、从1到N的产业应用,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发展,利用实验室的平台和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研发服务。

  眼睛向下

  将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相结合

  本次科学对话活动围绕主题“基础研究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信息技术驱动未来产业”“新时代创新人才的责任与使命”分为四场展开,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阎锡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国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等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那么什么是基础研究?“它能告诉你一种可能性,提供思想源泉。实际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密切联系,基础研究指导应用研究,而基础研究又来自于应用研究,形成闭环。”汪卫华表示,一个真正好的基础研究其源头应该从应用甚至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

  为什么要提升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我们都知道,早期的科学探索是好奇心驱使的,而如今我们面临的许多科学问题复杂且系统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靠单一团队很难解决一些基础科学问题,而在规模化、建制化的组织中则更有可能迸发出颠覆性的或者意外的发现。”阎锡蕴认为,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好比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讲究平衡协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发展动能,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第二场科学对话上,围绕促进机制体制创新的方法,李国杰表示,“中国有着庞大的市场规模,这决定了中国的科技体系一定是自下而上的,其中,技术创新体系最为关键,而这个体系应该以企业为主导。”他认为,形成以产业技术为主的科技文化导向至关重要,当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真正把企业当成技术创新的主体时,我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王一鸣提出,当前,要提高产业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水平,科技创新势在必行。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层面要从过去的技术追赶转向构建局部领先优势,创新方向要从过去以终端产品的集成创新为主转向中间品的创新,创新政策要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原始创新。

  信息技术是推动全球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深入分析信息技术对未来产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对于把握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第三场对话中,专家学者分析了信息技术在赋能更多行业实现数字化进程中的挑战、对于驱动科学研究的潜在价值和作用以及如何引领未来产业革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靠人才,制度创新要聚焦大胆选拔和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最后一场对话上,专家学者们讨论了新时代创新人才的责任与使命。

(图片来源:东莞松山湖高新区)

(责任编辑:陈楠)